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视频频道 > 视频快讯

2023湖北省社科普及讲解员大赛圆满落幕 谈古论今展现荆风楚韵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04日11:35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视频制作:刘雄 何琛  李锦

DSC00998.jpg

一等奖获得者黄冈市博物馆曾婷。摄影:张静敏 李晨

DSC01050.jpg

活动现场。摄影:张静敏 李晨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周婵、张静敏 实习生张叙雅)弘扬荆楚文化,讲好湖北故事,7月3日,2023湖北省社科普及讲解员大赛决赛在武汉成功举办。从全省各地200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的22名优秀讲解员同台竞技,经过激烈地比拼,最终湖北工程学院龙羽、湖北省博物馆何西瑾、黄冈市博物馆曾婷获得一等奖。

湖北省社科普及讲解员大赛,是由省社科联主办的一项重要赛事。本届大赛由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承办,以学习新思想、建功新时代为主线,旨在通过比赛,检验全省社科普及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升讲解员面向大众开展社科普及的能力,激发全省社科界在比、赶、超中强化责任担当,更好地服务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事业。

大赛自4月20日启动以来,共吸引200多名选手参赛。经过前期征集、资格审核,综合专家评审和网络投票结果,最终有22名选手成功晋级,闯进决赛。决赛采取自主命题讲解、随机命题讲解、社会科学常识测试等环节进行比拼。选手们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动情讲述荆风楚韵的历史之美、传承之美、创新之美。

谈古论今 诠释工匠精神

DSC01345.jpg

湖北工程学院教师龙羽。摄影:张静敏 李晨

“我手里这张面额贰角的第三套人民币,正面就是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被印上人民币的长江大桥。”湖北工程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教师龙羽通过挖掘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原来初期的历史片段,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设计师唐寰澄角逐大桥设计方案的传奇故事。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建设史的缩影,也浓缩了“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世界建桥看中国,中国建桥看武汉。今天的武汉,被誉为‘世界建桥之都’。”龙羽字字铿锵,引发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DSC01075.jpg

何西瑾在比赛中。摄影:张静敏 李晨

在题为《楚国工匠的勋章——铜绿山炼渣》的讲解中,湖北省博物馆讲解员何西瑾以大冶铜绿山古矿遗址中发现的、其貌不扬的炼铜炉渣为切入点,科普了楚国工匠是如何利用铜草花和孔雀石的分布寻找铜矿、如何开采铜石以及将其冶炼成能打造青铜器的粗铜的故事。大家聆听着她深情地讲述,不禁惊叹楚国工匠们巧夺天工的技术、惊艳古今的艺术表达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薪火相传 赓续红色血脉

DSC01442.jpg

汉江师范学院教师郭成。摄影:张静敏 李晨

“92年前我是红三军的一员。1931年6月9日,我们撤离均州城,转入武当山……”身着一袭红军装的汉江师范学院教师郭成,一亮相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他化身“男主角”,用第一人称演绎了6位没有姓名、没有生平的红军烈士92年前在武当山的英勇事迹,讲述了今天当地人民挖掘红色资源,弘扬红色革命精神,传播红色文化的真实故事。“尽管我们已离去,但会有更多像我们一样的人继续前行,共同谱写新时代人民共和国的壮丽篇章。”这些话语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仿佛将观众也带回了那个烽火硝烟的革命年代。

DSC01239.jpg

孝昌县图书馆讲解员黄珊珊上台讲解。摄影:张静敏 李晨

孝昌县图书馆讲解员黄珊珊则以《追寻红色记忆——孙家畈革命旧址》为题,回顾了70多年前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在此挂牌成立的历史故事,与大家一同感悟革命先辈们对党忠诚、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黄珊珊表示:“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承着,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非遗传承 留住文化根脉

DSC01601.jpg

土家幺妹刘俊玲带来主题为《让传承之花在大山里盛开》的讲解。摄影:张静敏 李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来自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幺妹刘俊玲,分享了长阳南曲传承人谢克富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故事,展示了一位民间艺人对非遗文化的无私奉献。中共恩施州委党校讲师向恒带来的《漆彩湖北》,也谈到了恩施州的坝漆制作技艺和荆州的漆器髹饰技艺,阐述了国漆非遗的文化根脉及社会价值。

DSC01491.jpg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师罗政。摄影:张静敏 李晨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师罗政从湖泗窑陶瓷工艺、英山缠花等非遗课堂说开,带领大家在传统技艺中领略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在她的讲解中,强调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让非遗从‘保下来’到‘活起来’,真正实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的目标,对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 让文物活起来

DSC01225.jpg

武汉大学胡珊。摄影:张静敏 李晨

你能想象“敦煌石窟”能被“搬”到远隔万水千山的武汉高校博物馆展出吗?武汉大学胡珊以曾被外交部发言人点赞的“万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开篇,讲述了武汉大学研究团队多年科研攻关、运用先进技术,创新性地对敦煌石窟进行数字复原再造,让敦煌文化遗产在数字空间永存的幕后故事。

IMG_1407(20230703-162028).jpg

来自中共湖北省委党校的选手黎恋讲解了曾侯乙编钟的前世今生。摄影:张静敏 李晨

“一曲东方传宇宙,欲书乐史问曾侯。大家听,这是一段2400年前的古老乐音,来自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伴随着穿越千年的乐声,来自中共湖北省委党校的选手黎恋将曾侯乙编钟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曾侯乙编钟,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证者与传承者,曾侯乙编钟正在寻求与现代文明的同频共振。”黎恋介绍,湖北省博物馆大力推进科技赋能,赋予编钟乐曲数字生命,人们用手机就可以敲响一钟双音;文创产品丰富多彩,编钟不仅可以演奏,还可以变成餐桌上的美食......走过2400年时光的曾侯乙编钟,正以全新的姿态,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专家点评  分享参赛“宝典”

DSC00841.jpg

比赛现场。摄影:张静敏 李晨

评审席上,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卓、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系主任彭松、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欣、长江职业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副教授赵轲、湖北省演讲协会党支部书记兼副会长陈飞、《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常务副总编辑江萌、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总编辑熊爱玲组成的专家评委团,全方位考察选手讲演的专业性、科普性、表现力。

DSC01700.jpg

湖北省演讲协会党支部书记兼副会长陈飞。摄影:张静敏 李晨

决赛选手比拼结束后,专家评委对选手们的精彩表现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专业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一个很具有专业级别的比赛,从各位讲解员的台风、表达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出专业水准。”陈飞肯定了22位决赛选手的表现,并表示本次大赛的重点在于“社科普及”,不用追求把这个事儿讲得有多清楚、多透彻,而是要用热情把这颗文化的种子播种在观众心里,要让人“听得懂、记得住”。

DSC01708.jpg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系主任彭松。摄影:张静敏 李晨

彭松用“变”与“不变”两个关键词对选手表现提出了建议。彭松表示,变的是思考的方式,讲解员也要有全媒体思维,要构思怎么样讲故事能吸引人;不变则是在于情感不变,不管是娓娓道来还是激情澎湃的讲解,都要投入饱满的情绪,把握好节奏。

DSC00821.jpg

湖北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刘卫桥发表讲话。摄影:张静敏 李晨

湖北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刘卫桥表示,希望通过本次讲解员大赛,大家能更深刻地思考如何构建更接地气、更有生气、更有底气地的话语体系,使党的创新理论、哲学社会科学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好地领悟新思想、建功新时代,打造更多更好的群众喜爱、刷屏热传的现象级产品,为群众提供更多点单式服务,让社会科学之花在荆楚大地遍地绽放。

附获奖名单:

一等奖:

湖北工程学院  龙羽

湖北省博物馆  何西瑾

黄冈市博物馆  曾婷

二等奖:

汉江师范学院  郭成

襄阳市规划展览馆  胡婷

鄂州市博物馆  刘重光

荆门市博物馆  谭雅娴

黄石市公益创新促进会  李洁

武汉大学  胡珊

三等奖: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刘俊玲

黄冈市博物馆  王一轩

鄂州市博物馆  肖令

湖北省演讲协会  王俪雅文

中共恩施州委党校  向恒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郭笑雪

孝昌县图书馆  黄珊珊

荆州市图书馆  姚俊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  黎恋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罗政

孝感市孝南区广场街道晒书台社区  陈静

孝感市晒书台小学市规划展览馆  聂函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许笑月

【责任编辑:周婵】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