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全媒体时代的社科普及新模式,让社科知识融进百姓生活,让文明乡风浸润百姓心田,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在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下,特别策划《文安荆楚》系列短视频,推出《文安寻踪》《文安说理》《文安乡风》三个短视频栏目,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弘扬荆楚优秀文化,宣扬湖北乡风文明成果,传递社会正能量,助推湖北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欢迎观看《文安荆楚》第八十五期:打卡诗词中的湖北:千年古刹清泉寺 见证历史沧桑巨变
在鄂东中部,有一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小城——浠水。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诞生了咏诵着七子之歌,激昂正气的闻一多。如果你有机会到闻一多纪念馆走一走,你会发现这里还藏着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千年古寺——清泉寺。
历史上的清泉寺背倚凤栖山,面临浠水河,自然景色优美,文化底蕴浓厚,自古以来为文人墨客游历打卡地。据浠水县志记载,在县城东边两里处有一个寺庙,唐朝贞观六年,凿地时得到两口井,一口名为甘露,一口名为玉液,井水甘澈清甜,取名为“清泉井”,寺庙呢就叫清泉寺。
千百年来,清泉寺以灵秀而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姿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历代数不清的文人名士在此游玩流连忘返,留下许多名篇佳作,使其成为一方文化高地而名传古今。
早在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就曾写下了《游清泉寺》这样一首七言绝句:“珠圃邀欢兴未赊,赓诗煮茗坐莲花。上人我亦忘机者,欹枕相将到日斜。”宋代诗人王禹偁曾写诗盛赞“浠川八景”,其中清泉寺美景独占其四,分别是清泉梵响、陆羽茶泉、羲之墨沼和凤顶当空。由此不难想像清泉寺及其周围地区昔日繁华与壮观的景象。
当中最著名的当属苏东坡的《浣溪沙·游清泉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浠水西流”,为后世留下了乐观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富矿,也成为浠水传承千年文脉的重要根系。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千年前苏轼探访的清泉寺,如今是怎样一番模样?
据县志记载,元末至正十一年,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率“红巾军”起义反元,驻兵蕲水。明洪武年间,清泉寺在原址复建,到了清代遭遇火灾又受损毁,同治年间复建,但并未恢复旧观。再后来,清泉寺做过学堂、仓库,最终坍塌。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冈市浠水县政府在已经荒废多年的清泉寺旧址上,修建了闻一多纪念馆,纪念这位出生于浠水的爱国志士。不过,只要细心寻觅,在纪念馆内,依然可见清泉寺的遗迹。
在前广场的闻一多铜像附近,有一块小小的长方形井盖,盖上刻有“清泉井”三个字。这边是清泉镇与清泉寺赖以得名的清泉井。从井盖上的洞口往里看,可见深不可测的井水和井壁厚厚的青苔。
离清泉井前方不远,有一处水池,名为“羲之墨沼”,相传是王羲之洗笔池。全国各地,王羲之“洗笔池”并不少见,书圣王羲之到底是否到过浠水已难考证,倒是苏轼自述《浣溪沙》写作背景的一段话,成为此处“羲之墨沼”的典故来源。苏轼是这么写的:“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虽然我们无法再品尝这甘甜清冽的泉水,但仍能从文人墨客的作品中体会到清泉余香。
在纪念馆后山坡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块宽174cm、高80cm的横幅白色大理石寺名匾额和两块文字不全的石碑,可以说,这是清泉寺存留下来的仅有的遗迹。匾额上“清泉寺”三个字阴刻阳文,笔力刚劲雄健,字体隽秀挺拔,让人不禁想象它昔日清泉梵响的辉煌。
如今,历史的峰烟已然散尽,清泉寺也早已不复存在,但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却历千年而不朽。
策划:徐维洲、曾智
编导:王淳、周婵
文字:路晓语、姚力菁
主播:刘玙佳
摄制:万永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