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陈昌来做客“荆楚社科讲坛”,主讲“语文即生活”。记者何琛、刘雄 摄
讲座现场。记者何琛、刘雄 摄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周婵 实习生李佳一 通讯员殷红)“语文就在我们身边,语文就是我们的生活。”6月29日,“2024荆楚社科讲坛”在经心书院如期开讲,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陈昌来通过导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的《语文常谈》,探索“语文即生活”的奥秘和魅力,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语文。本次讲座通过荆楚网客户端、湖北省社科联“文安荆楚”视频号同步直播,吸引了逾26万网友观看与互动。
什么叫语文?为什么要学语文?讲座伊始,陈昌来教授回溯了我国语文教学的悠久历史,并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背景,指出两个课标都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素养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语文在哪里呢?陈昌来教授通过导读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抛出了“语文即生活”的核心观点。《语文常谈》是一本对于提高语文知识水平极其实用的普及类读物。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可读性,真正做到知识性与实用性、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娓娓道来,寓教育于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例证之中,让人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语文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体会到“语文即生活”的真实性。
吕叔湘的《语文常谈》是从日常生活、身边事、故事、历史文献中发现语文问题,并加以说明、解释、拓展的。书中,为了说明“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列举了“鹦鹉学舌”的例子,鹦鹉能学人说话,可是不会加以变化,只会人云亦云。只有人类的言语是随着情况变化而变化的。讲到汉字的“声、韵、调”,是通过大家耳熟能详的绕口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板凳让扁担绑在板凳上”等举例说明。在“古今言殊”章节,为了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异,则是以《战国策》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段落为例做了详细分析。
陈昌来教授指出,对学生来说,学校的语文教学和学习依然是最重要的,但是不能忽视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语文。要培养语文即生活的意识,我们身边我们能够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都是语文;要留心身边的语文,培养对语文现象的敏感度;要经常读、经常写,听说读写并用、阅读与写作相得益彰;所有课程都跟语文相关,要形成在不同学科里面学习语文的“大语文”观。
“语文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学会在生活中修炼我们的语文能力。”讲座最后,陈昌来教授还辩证地分析了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他说,课内学习具有系统性、全面性、进阶性、强迫性,是一般语文知识获得的主要渠道,不可缺少。而课外学习具有灵活性、针对性、自主性、完善性,是检验语文知识是否获得的重要手段,更是是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重要方式,不可偏废。
本期“荆楚社科讲坛”由湖北省社科联主办,经心书院、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联合承办,并通过荆楚网客户端、湖北省社科联“文安荆楚”开展了线上直播,吸引了逾26万网友观看。
扫码观看本期“荆楚社科讲坛”:《语文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