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赵鸿璟)7月30日至8月7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探访恩施非遗韵,助力硒都文化兴”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恩施市,以“美丽恩施,青春行动”为主题开展实践调研、文化体验与采访活动。
本次社会实践以“恩施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为主线,通过前往恩施博物馆、恩施大峡谷、恩施民族特色建筑群等地,华中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学习恩施州文明发展历程。通过调研“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恩施傩戏”等三项非遗项目,学习非遗制作技艺、采访非遗传承人,并在恩施当地社区传播非遗文化,为恩施优秀非遗的“继承与发扬”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成员参观恩施州博物馆(赵鸿璟摄)
赵鸿璟同学正在学习“西兰卡普”冰箱贴制作(庞依昆摄)
实践团成员参观傩戏非遗工作室(赵鸿璟摄)
非遗传承人叶志军先生与团队成员交谈(赵鸿璟摄)
实践团成员参观地质博物馆(赵鸿璟摄)
社会实践团前往恩施州博物馆,参观了“武陵足音”、“恩施记忆”与“生态恩施”三个主题展区,听取博物馆讲解员讲解恩施州历史、地理、非遗文化等知识。“通过土司制度,中原王朝对恩施“齐政修教,因俗而治”,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交融。”讲解员说。他们探寻了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之路,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恩施茶文化。“非遗技艺只有搭上产业发展的快车,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获得新的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庞依昆同学发出这样的慨叹。
实践团成员正在参观手工制茶车间(庞依昆摄)
实践团成员与恩施玉露非遗传承人张巍交谈(赵鸿璟摄)
贾博溪同学近距离观察土家族传统建筑(庞依昆摄)
实践团深入探索了土家族建筑风格,在恩施土家族苗族建筑群,成员们精心探究了古城的建筑结构、使用的材料以及独有的装饰风格。城楼用的是“榫卯工艺”木质结构,称为中国第二版小故宫虽然历经沧桑,饱经风雨,但整个土司城依然气势恢宏。
在土家民俗博物馆探索古老而又美丽的西兰卡普,实践团感受土家女儿们的智慧结晶。实践团在民俗博物馆的西兰卡普展区,实地参观、采访和体验,学习了西兰卡普相关知识。在非遗传承人梁春兰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土家织锦纹样,她为成员介绍:大白梅、小白梅、四十八沟等为西兰卡普主要的传统花纹,可以用西兰卡普的制造方式织出一幅画,或者一些具有祝福意味的字样。
实践团成员聆听讲解员讲解恩施历史(庞依昆摄)
实践团成员在非遗传承人梁春兰的指导下上机实操土家织锦制作技术(庞依昆摄)
实践团成员正在采访当地居民(赵鸿璟摄)
当地居民积极参加有奖问答活动(赵鸿璟摄)
实践团成员们还参观了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在馆内,欣赏到壮美的峡谷风光,了解恩施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生物多样性等自然地理知识;了解恩施地区的历史沿革、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知识。深入了解恩施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实践团还实地考察了恩施大峡谷,欣赏壮美的峡谷风光, 被峡谷内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植被分布等自然景观深深吸引。在恩施大峡谷“一线天”景观前,赵梦蝶同学情不自禁地说:“独特的地质构造造就了恩施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又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
从参观恩施州博物馆并结合地缘因素了解恩施非遗文化的起源,到探访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践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不遗余力,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团队的成员们体会到了非遗之妙、恩施之美与青春之力。正如李大钊先生在《青春》一文中所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