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视频频道 > 视频快讯

在诗歌中读懂“诗圣”杜甫 “荆楚社科讲坛”阳新开讲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8日08:43 来源:

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嘉宾,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胡俊修做客“荆楚社科讲坛”,主讲“杜甫的爱与哀愁”。记者刘雄 摄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周婵 实习生李云霞 通讯员李倩)诗声朗朗,儒学悠悠,9月27日上午,孔子诞辰2575周年纪念日前夕,一场以“杜甫的爱与哀愁”为主题的“荆楚社科讲坛”在阳新县实验中学开讲。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嘉宾,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俊修,与现场400多名观众、线上26万名网友,一同在诗歌中读懂“诗圣”杜甫。

“如果1300多年前杜甫出来搞社交,你会为他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名片呢?”将座伊始,一组曾在网络疯传的“杜甫很忙”涂鸦图片,让现场学生忍俊不禁,兴致高涨。胡俊修教授用诙谐幽默的网言网语梳理了杜甫的诸多IP形象:“杜子美”“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诗圣”……

在胡俊修教授看来,杜甫可谓“一生沉浮”,儿时是妥妥的学霸,7岁能“开口咏凤凰”,9岁会书法,“有作成一囊”,15岁便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出游翰墨场”,而后还开启了游山玩水的生活,写下了气象磅礴、抱负不凡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虽年少成名,但杜甫的求职之路非常坎坷,24岁科举考试失败,35岁制举考试失败,38岁投匦自荐成为后备干部,43岁好不容易当上率府参军这样一个小小的官职,却遇上了安史之乱……经历了几年的穷困潦倒,47岁的他终于在成都安顿下来,有了自己的居所“杜甫草堂”,于是频频晒幸福,写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等千古名篇。可好景不长,杜甫因颠沛流离多病缠身,后在岳阳病逝,终年58岁。

杜甫出生于官宦人家,自幼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有着爱国忧民的情怀,在他流传于世的诸多诗歌作品中可见一般,胡俊修教授称之为“深沉的爱”。杜甫爱国,并不因国家的兴衰而有所改变,他爱辉煌时候的国家,“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也爱走出泥泞的国家,“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爱民,他的《三吏》《三别》等作品就深刻反映了战争离乱中人民的痛苦生活,字字血泪,句句沉重。杜甫也爱家,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对家人的思念,还为妻子写下最美爱情诗“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宋朝的大文豪苏轼,把古今诗人搞了个排行榜,排在榜首的是谁?杜甫。”胡俊修教授用苏轼对杜甫的高度评价,阐释了他“忧国忧君忧民”的“无尽哀愁”。“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胡教授说,杜甫这一辈子都混得很失败,都没有得到重用,但是他每次端起饭碗就想到了皇帝,想到了天下不太平,想到了老百姓流离失所,其实是放心不下多灾多难的国家和人民。

“杜甫深受儒家精神的熏陶,有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格,爱国忠君、忧国忧民的情感。”讲座最后,胡俊修教授表示,杜甫是一个感性之人,他乃社会之良心,用诗篇呈现自己的爱与哀愁,记录百姓苦难与国家历史,无愧“诗圣”“诗史”之赞誉,是中华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丰碑。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企及其万分之一,但这丝毫不妨碍我们去敬仰、去仰望、去追随。

本期荆楚社科讲坛旨在品读国学经典,弘扬儒家文化,传承家国情怀,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阳新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北省阳新县图书馆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主办,阳新县实验中学、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承办,湖北省社科联科普部三级调研员朱京阳,湖北省社科联科普部副主任曾智、阳新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肖本信,县社科联副主席李浩,县图书馆书记、馆长李新星,县实验中学校长李永红,县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方成,县实验中学副校长石教利,阳新县实验中学师生代表等逾400人现场聆听。

扫码观看本期“荆楚社科讲坛”:《杜甫的爱与哀愁》

【责任编辑:王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