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志强(资料图片)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王淳、郑一鸣)7月28 日,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荆楚网打造的湖北社会科学AI模型及其应用服务项目启动,这一开创性实践为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按下“加速键”。作为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简称北武院)执行院长吴志强认为,这一项目不仅将为湖北社科界数智化转型提供“技术引擎”,更将探索出一条双向赋能、协同创新的特色路径。
人工智能为社科研究注入“智能基因”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吴志强指出,这种赋能体现在三个关键维度。在数据分析领域,机器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从海量社科数据中挖掘隐藏规律,帮助预测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文本与情感分析则让主观定性研究走向量化,从社交媒体、学术文献中提取公众情绪与观点偏向,为政策制定提供精准参考。
更具突破性的是社会模拟与建模技术。“过去社科研究多依赖逻辑推演,现在能通过大规模数据建模重现社会现象演变,帮助我们来预测不同社会政策的实施效果。”吴志强介绍,这种技术已推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
社科为AI发展锚定“价值坐标”
“人工智能需要社会科学为其‘立心’。”吴志强认为,AI技术是双刃剑,需通过社科研究确立价值边界——大模型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齐”,正需要社科学者来把关。
北武院提出,将价值驱动融入人工智能体系,要求智能体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规范。“这需要社科研究者与AI专家共同定义价值维度、校准伦理边界。”吴志强说,这种跨学科协作正是社科赋能AI的生动写照。
社科工作者当善用“智能工具”
面对AI浪潮,社科工作者如何适应?吴志强认为,恐惧与抵触毫无必要。“AI是工具而非替代者,大模型已大幅降低技术门槛。”他解释,如今社科研究者无需掌握编程或神经网络知识,就能通过AI工具链平台,快速构建算法模型,将精力聚焦于问题研究而非技术实现。
“关键在于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社科研究者与AI专家应明确能力边界,协同合作。”他建议,社科工作者可借助AI工具链提升研究效率,同时发挥自身在理论建构、价值判断上的优势,实现“人机协同”的最大化效益。
湖北项目当建“数据联盟”促共赢
谈及湖北社会科学AI模型及其应用服务项目,吴志强认为其意义重大,将为湖北社科界数智化转型提供“技术引擎”,更将探索出一条双向赋能、协同创新的特色路径。“不必从零开始,可依托现有平台实现跨越式发展。”他建议省社科联整合省内资源,对接技术平台,利用其数据工具链打造行业智能体——如专注于荆楚文化研究、法律知识咨询、政策模拟等智能体等,既降低研发成本,又快速形成应用能力。
数据是人工智能赋能社科的基础,却也是实践中的最大挑战。吴志强坦言,社科领域数据分散、隐私敏感等问题突出。对于湖北省社科联计划发起的“社会科学知识数据联盟”,他建议需把握两个关键:一是通过“滚雪球”效应扩大数据规模,增强吸引力;二是建立回馈机制,让贡献数据的机构和个人能挖掘趋势、生成成果。“当数据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研究价值,联盟自然会充满活力。”吴志强说,这样就能形成“用数据-产数据-共享数据”的正向循环。
吴志强最后表示,今年10月第三届中国智能社会治理论坛将在武汉举办,希望与湖北省社科联和荆楚网合作,共同探讨AI赋能社科的“湖北方案”。“让人工智能更懂社会,让社会科学更具效能,这种双向奔赴必将开创社科研究新境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