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视频频道 > 视频快讯

恩施州社科联:社科普及“热”在民间“火”在基层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30日08:34 来源:

图片1_副本.png.png

湖北恩施学院开展“寻找非遗魅力 厚植文化自信”非遗考察活动。

图片2_副本.png.png

唐崖土司城址研学

图片4.png.png

非遗展演“捏面人”。

图片5.png.png

恩施女儿城火塘歌会。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周婵 通讯员朱京阳、党国营)从女儿城的非遗传唱,到博物馆的沉浸展演;从高校讲堂的理论解读,到田间地头的文化浸润……在湖北恩施,一场场“百姓能解渴、实践润心田”的社科普及活动,正悄然融入百姓生活,为恩施州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湖北省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注入汩汩社科动能。

理论铸魂 让党的声音“响”在基层

恩施州社科联始终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认真落实“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4年10月,湖北民族大学谭志喜教授做客湖北省社科联“荆楚社科讲坛”,以《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题,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大主题”转化为“小切口”,让政策理论可听可感、易懂易记。

今年9月,“荆楚社科讲坛”再次走进恩施,国防教育专家黄海波以《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及热点问题分析》为题授课,深入解析国际局势与安全挑战,为来凤县基层干部群众带来一堂内容扎实的国防教育课。

阵地织网 让社科服务“沉”到一线

“在家门口的博物馆就能学非遗、听历史,太方便了!”群众的由衷点赞,正是恩施社科普及阵地建设成效的生动体现。

恩施州社科联将打造“社科飞燕”队伍和基地建设作为社科普及的“根基工程”扎实推进。截至目前,全州已建成10个省级社科普及基地、13个州级基地,实现县市全覆盖,形成“州县联动、全域服务”的立体网络。

这些基地各具特色、充满活力:湖北民族大学基地举办“非遗润人心”活动,邀请传承人现场授课,让师生沉浸式体验文化魅力;来凤县民族博物馆推出“文物四普成果展”“博物馆奇妙夜”情景剧,让历史真正“活”起来;唐崖土司城址开展“梦回唐崖・耕读传家”研学,带领学生感悟土司文化;恩施女儿城更是“明星基地”,以“一座城、一群人、一台戏”的模式,年接待游客超450万人次,其“非遗在社区”案例成功入选“湖北十佳社科普及创新案例”。

活动聚气 让文化传承“火”出圈

每年五月的社科普及宣传周,已成为恩施的“社科嘉年华”。2025年,州社科联联合省州基地推出11类特色活动:湖北恩施学院基地打造“筑艺共生”展,聚焦傩面具、西兰卡普等鄂西南地区特色民族文化;宣恩县民族博物馆开设“考古模拟课”“文物鉴宝”,让群众沉浸式体验考古乐趣;巴东县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三峡文物成果展,在互动中传播文博知识……形式多样、内容鲜活,让社科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进”。

恩施州在省级社科活动中同样表现亮眼:在全省社科普及讲解员大赛中累计荣获4个三等奖;州博物馆《经纬中华——西兰卡普与蓝印花布非遗对话中的共同体记忆》与女儿城《非遗在社区・文化映初心》双双入选“湖北十佳社科普及创新案例”;在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之光”社科普及短视频大赛中,斩获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州社科联荣获“优秀组织奖”。

从理论宣讲到文化传承,从基地建设到活动创新,恩施州社科联以“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方式,推动社科普及真正“热”在民间、“火”在基层。下一步,恩施州将持续对标“3355”全省社科工作思路,推动社科普及常态化、创新化、品牌化,为恩施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底气和社科力量。

【责任编辑:王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