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北星解码五年规划:为什么它能让中国行稳致远?(上)
袁北星解码五年规划:为什么它能让中国行稳致远?(下)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王淳、通讯员朱京阳)“世界上有这么多国家,为什么只有中国能连续70多年,用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把一穷二白的国家建成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博导,湖北省党史宣讲团特约宣讲员,湖北省社科专家宣讲团成员袁北星,化身数智社科专家,通过两期短视频,解码五年规划——这个“中国奇迹”背后的制度密码。
袁北星介绍,五年规划并不是中国独创的,历史上不少国家都试过搞发展规划,但能像中国这样,一坚持就是七十多年,还能不断推动国家面貌、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她认为,这背后,首先是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规划基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干事情提前做准备、打提前量的习惯,早就融入了我们的文化血脉。这种基因和特质在中国共产党人这里,在制度和实践层面,以科学务实、稳健成熟的方式,历经风雨,始终如一。
“从1952年《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发布开始,我们已经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袁北星说,“这些规划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把党的主张通过制度程序,变成了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各项任务层层分解、项项落实,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成果。”
理解五年规划的优势,袁北星认为有两条轴线特别关键。一条是 “全国一盘棋”的横轴,能把全党全国、各领域各方面的力量集中起来;另一条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纵轴,能保证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两条轴线搭起了中国发展的宏阔框架,也让我们有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底气。
袁北星以2005年那波“探月热”举例,当时很多国家都喊出了月球探测计划,可最后真正“说到做到”的只有中国。“嫦娥”奔月、“天问”探火、“北斗”指路、“天宫”览胜,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其实都源自当年五年规划里的高瞻远瞩。从“一五” 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大工程,到“十三五”的165项重大工程、“十四五”的102项重大工程,正是这一批又一批接续推进的大项目,成了中国发展的 “顶梁柱”。
袁北星指出,五年规划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指标”,而是“暖乎乎的民生”。她说,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均 GDP 才119 元,人均储蓄只有1.5元。通过一个又一个五年的努力,我们先是解决了基本民生问题,接着实现温饱,然后达到总体小康,直到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五”规划中,民生福祉类指标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以上,还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获得感。
为什么五年规划能这么“接地气”?袁北星解释,因为它是“扎根人民”的规划。编制规划时,我们会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让规划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就像 “十五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收集到了300多万条有效建言,很多都被吸收进了最终方案里。从加强普惠性民生建设,到促进高质量就业,再到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每一项举措都围绕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动展现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深层价值取向。
“从本质上看,这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规划领域的生动实践,是五年规划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制度优势极具生命活力的深刻体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牵引国家发展规划书写,融汇于中国式现代化浩荡征程的鲜活注脚。”袁北星说。
数智社科专家是湖北省社科联打造的湖北社会科学AI模型及其应用服务项目的重要内容。依托该项目建设数字社科普及体系,是落实省社科联“3355”工作思路的主要举措,也是“AI+社科”的创新实践。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