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武汉市社科联深度参与承办2025“大河对话”活动,推动国际资源与社科普及有机衔接。

省级社科普及基地武汉图书馆举办《初心如磐:从雪山草地到时代考场的精神传承》专题讲座。

湖北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期间,市级社科普及基地姚家山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旧址开展红色公益讲解。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周婵 通讯员朱京阳、陈颖、李健)今年以来,武汉市社科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肩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积极探索社科普及工作新路径新方法,形成以重大品牌活动引领方向、以精准项目资助夯实基础的“双轮驱动”工作新格局,有效提升社科普及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为努力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在全省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贡献社科智慧和力量。
聚焦国际视野与文明互鉴,以“大河对话”高端平台牵引社科普及能级提升
今年9月,聚焦“大河文明——全球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2025“大河对话”活动在武汉举办,来自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开展跨学科交流。武汉市社科联深度参与承办本次活动,推动国际资源与社科普及有机衔接。
为推动成果转化,武汉市社科联系统梳理主旨报告及分论坛、智库成果、《大河文明武汉共识》核心观点,将其作为重要的社科普及资源,通过组织专家解读、媒体专访、内容摘编等方式,将高深的学术议题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社科语言。如,围绕“全球水安全”“大河文明可持续发展”“数字技术赋能江河治理”等热点,在武汉《社科讲坛》《大江论坛》和社科普及周活动中设置专题讲座或互动话题,拓展社科普及的广度深度;将国内外大河流域保护与发展的案例经验,打造成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鲜活教材,提升社科普及的国际视野和开放性。
在高级别圆桌会议中,与会嘉宾分享了《武汉“数字江豚”与城市生态智慧》的创新实践。项目将专业数据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科普内容,既提升了流域治理效能,更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活动期间组织的专题考察,生动展现了武汉推进长江大保护、传承长江文明的实践成果。
聚焦精准高效与机制创新,深化社科普及项目化资助改革
着眼夯实社科普及工作根基,武汉市社科联大力推进社科普及工作项目化管理和资助机制改革,研究制定《武汉市社会科学普及项目资助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通过项目化资助导向的制度创新,引导社科资源下沉,激发社科普及力量的内生动力。
《办法》遵循“公开公正、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专款专用”的原则,明确资助对象为市级社科类社会组织和市级社科普及基地。通过实施分类施策,《办法》将社科普及项目分为“活动类”“读物类”“新媒体类”“其他形式”,设定差异化资助标准,实现从“撒胡椒面”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武汉市社科联着力构建“申报—审查—立项—公示—中期检查—结项验收”的规范化管理全流程,采用“启动资金+尾款”模式拨付经费,确保项目实施的规范、有序、高效,促进社科普及工作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
聚焦统筹兼顾与协同发力,推动社科普及工作整体提升
在突出亮点工作的同时,武汉市社科联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在理论研究、阵地网络、人才队伍等基础性系统性工作上持续用力,多点支撑、协同发力,推动社科普及高质量发展。
深化理论研究,促进成果转化。武汉市社科联坚持理论研究与社科普及相结合,为社科普及工作注入源头活水。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通过年度课题、《武汉学刊》专栏等,组织开展研究阐释,为社科普及提供坚实内容支撑。引导课题研究对接社会需求,将优秀研究成果通过武汉《社科讲坛》、《大江论坛》、社科普及宣传周等平台转化传播,实现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建强阵地网络,提升覆盖效能。武汉市社科联积极推动社科普及基地提质强能,指导“姚家山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旧址”开展弘扬大别山精神主题活动,更好发挥基地普及教育功能;通过考评激励、项目扶持、参加讲解员大赛等方式,年均举办各类活动超百场;打造“社科飞燕”,鼓励社科普及力量深入基层,结合“英雄城市社科巡游记”“党建引领﹒融合赋能”科普活动等品牌,打通社科普及工作“最后一公里”。
加强自身建设,夯实人才支撑。武汉市社科联强化内功修炼,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建强人才队伍,通过课题倾斜、项目激励等方式培养骨干力量。在参与承办“大河对话”等重大任务中锤炼队伍,以良好干部素质推动工作落地见效。
面向“十五五”,武汉市社科联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化“3355”社科工作思路,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理论研究与普及实践相促进、品牌活动与基础建设相支撑的工作新格局,以社科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武汉智慧。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