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州市社科联联合随州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高端访谈,热议农耕文明、青铜文明、长江文明的内涵与价值。

省级社科普及基地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炎之有理”红石榴宣讲团走进中小学系列宣讲活动。

今年10月,省级社科普及基地随州市博物馆升级开放,带来可观、可感、可参与的文化体验。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周婵 通讯员朱京阳)近年来,随州市社科联紧紧围绕湖北省社科联“3355”工作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随州地域文化特色与发展需求,创新科普形式、整合优质资源、聚焦群众需求,构建起“多元协同、特色鲜明、普惠高效”的社科普及工作体系,为随州高质量发展凝聚了思想共识、注入了文化动能。
构建“1+N”协同体系,夯实科普工作根基
随州市社科联打破部门壁垒,建立以市社科联为核心,联合高校、省级社科普及基地、社科类社会组织、党政机关的“1+N”协同工作架构,形成“统筹协调、分工负责、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为科普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在具体实施中,随州市社科联牵头制定年度科普工作计划,负责整体规划、媒体对接与成效评估,先后统筹开展第十四届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人文社科之光”短视频大赛、“讲解员”大赛等重点活动,确保科普工作方向与中央、省、市部署同频共振,先后荣获“湖北省社科普及优秀组织奖”“全省十佳阅读推广创新创意活动”等荣誉。
在协同机制推动下,各参与单位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开展特色科普。随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省级社科普及基地优势,组建200人志愿者团队,开展“社科知识进万家”“非遗进校园”等活动,累计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随州市委党校聚焦基层治理与政策理论,开发6门专题课程,培训基层干部1200余人,将政策理论转化为群众易懂的“家常话”;随州市博物馆、图书馆、随县香菇博览馆等基地立足自身职能,打造特色科普场景,形成“各司其职、互补共进”的工作合力。
深挖地域文化内核,打造特色科普IP
随州坐拥炎帝文化、曾随文化、编钟文化等宝贵文化资源,市社科联将“学术研究”与“大众普及”深度融合,把“小众研究”转化为“大众文化”,打造一批具有随州辨识度的科普IP,让地域文化“活起来、传出去”。
让文物“说话”,讲好历史故事。随州市博物馆推出系列文物科普内容,短视频《揭秘古代“蒸锅”的智慧——膫君甗》以随州出土的青铜甗为切入点,生动解读古代烹饪智慧与现代蒸锅原理的传承关系,荣获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之光”社科普及短视频大赛一等奖。针对特殊群体,该馆还开展了“千古绝响世界记忆”编钟研学活动,组织博物馆社教团队走进随州市特殊教育学校,通过触摸编钟纹路、石膏翻模体验、手语“讲述”编钟故事等形式,让无声世界的孩子感受青铜文明的魅力,相关活动被省级媒体专题报道。
以学术为基,转化文化价值。随州市社科联联合随州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实施“随州文化溯源工程”,开展曾侯乙墓周边区域考古调查,新发现文物点200余处,为科普提供实物支撑;邀请武汉大学刘汉俊教授举办《从历史文化遗产中汲取文化力量》专题讲座,结合炎帝文化、曾随文化阐释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现场听众200余人,线上直播覆盖超10万人次,推动学术成果从“象牙塔”走向“大众视野”;承办“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高端访谈,采用“线上访谈+线下研讨”模式,邀请12位权威专家参与,全网阅读量超5000万人次,成功推动随州文化研究纳入全省长江文明溯源工程。
融产业特色,讲好发展故事。随县香菇博览馆作为文化产业类社科普及基地,以“世界香菇看中国・中国香菇看随县”为主题,运用3D可视化、沉浸式影院等技术,展示香菇栽培史、生物特性及产业发展成果,累计开展科普活动260余场,覆盖11200余人次;同时开设“香菇知识竞赛”“有毒食用菌鉴别”等互动板块,宣传大食物观与大健康观,既普及了社科知识,又助力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创新“线上+线下”形式,扩大科普覆盖范围
针对不同群体的接受习惯,随州市社科联创新科普载体,构建“线下场景化体验+线上数字化传播”的立体科普网络,让社科知识“触手可及”。
线下场景化,让科普“有温度”。随州市社科联打造“社科市集”品牌,整合神农公园、社区活动中心等公共空间,设置咨询服务台、社科成果展、科普读物发放区,发放历史文化、社会科学类读物1.2万册,吸引群众超1.5万人次参与;联合市图书馆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举办名家讲座、主题书展、经典诵读等500余场,“见贤思齐”阅读推广品牌荣获第八届长江读书节“全省十佳阅读推广创新创意活动”,带动图书馆借阅量较同期增长30%。
线上数字化,让科普“无边界”。随州市社科联搭建“新媒体科普矩阵”,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发布科普短视频、专题文章、活动预告。随州市博物馆在公众号定期更新相关文物介绍短视频,科普随州文物、曾随文化,形成“线上互动—线下参与”的良性循环,有效解决了基层群众“参与难、距离远”的问题。
群体精准化,让科普“接地气”。随州市社科联针对青少年群体,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比赛、“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覆盖学生7500余人次;针对基层干部,开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理论宣讲,累计培训400余人次;针对社区居民,深入20个街道(乡镇)开展“社科知识进万家”活动,设计矛盾调解、养老政策等“微课堂”,用“家常话”解读社科知识,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
强化基地与人才“双轮驱动”,推动科普提质增效
随州市社科联将“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支撑,通过优化基地布局、培育“社科飞燕”,推动科普工作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
通过优化社科普及基地布局,目前,随州市已形成“文化场馆+高校+产业展馆”的基地体系。随州市图书馆新馆投入使用后,总面积达18500平方米,配备AI数字人屏、AR科普体验机、VR科普单车等智慧设备,开设党建红色教育基地、视障阅读区等功能区域,日均接待能力超2000人次,成为市民“家门口的科普课堂”。
在人才培育方面,随州市社科联联合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总工会等单位举办“随州市导游(讲解员)大赛暨风采展示”活动,挖掘优秀讲解人才20名,将决赛选手纳入“随州市文旅(科普)宣传人才库”;在第四届湖北省社科普及讲解员大赛中,随州博物馆、随州职业技术学院选手获优秀奖,为科普工作注入专业力量;组建随州市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队,现有志愿者96名,累计服务时长2648.5小时,“小小志愿者”项目带动6-12岁少年儿童参与图书馆讲解,形成“全民参与科普”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随州市社科联将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践行"3355"社科工作思路,深化理论研究阐释、扩大科普覆盖范围、创新传播方式,推动社科普及工作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为随州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社科力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