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玩味

这碗热干面,凝聚了陈婆婆二十四载功力

发布时间:2017-02-22 16:30:58来源:SRC-13
 

  凌晨四点不到,我们外拍最早的一次,必须贡献给大武汉的热干面。

 


  在汉口江岸区有家老店,二十四年没有挂招牌,却由于地处张自忠路五号,被食客称为“五号”。

 


  “五号”的当家是一位72岁的婆婆,名叫陈心莉,年轻时曾去援疆,回来后在当时武汉最著名的餐馆里工作,每天看着里面大厨做热干面,自己“偷艺”学会了。


  为了养活一家人,之后就在自家老房子一楼开了个早点铺,一做就是24年。

 


  儿子吴杰、儿媳与请的帮工早已可独当一面,但婆婆每天依旧凌晨三点起床,亲自动手做热干面,一直忙碌到早上十点。

 


  我们到的时候是四点钟,婆婆当时已经调好了芝麻酱,开始等着面送来。煮蒜水、腌包菜、炒萝卜干,每一道工序都是由婆婆亲手完成。

 


  她从外面进回来的萝卜干虽然全是袋装分包,但她始终不放心,每天都会先高温炒一遍再晾凉加到热干面里,为的就是消毒。

 


  做完各种配料的准备工作已经五点了,然而接下来还有八十多斤的面等着他们。婆婆说以前更多,每天要掸上百斤的面,需要两点就起来。


  八十多斤的面,二两一碗,每天四百碗。一百多斤的面,二两一碗,差不多就是一千碗。

 


  凌晨五点的武汉,虽然已经2月中旬了,但还是有点寒冷。在婆婆掸面的一小时里,我一直站在炉边取暖,看着一锅锅面条煮好、淋上油、上下不停掸着吹风。


  二十多年的老手对时间的把控非常准确,开一次锅盖就知道什么时候面要煮好捞出来了。但是由于量多,而且婆婆年纪大了,腰也不好,煮面时,时不时就需要揉下腰。

 


  面刚掸完,天还未亮,六点不到就来了一波人要吃热干面。“我从初中开始就吃这里的热干面,当时旁边还有个修鞋的。”一个小伙子边加辣椒边说。


  到位,吃完离开的年轻人除了留下钱还留下了这句评语。

 


  据说这里天亮后就很忙了,经常排很长的队,周末更是有远在光谷的人开车来吃。婆婆趁着还不忙,跟我和摄像一人下了一碗面,要我们赶快尝尝。

 


  火候到位后,捞出软硬适中的面条,面入碗中,异常诱人。拌一拌,吃下一口,芝麻酱的香味绵长厚实,吃到嘴里齿舌留香,面条格外劲道。

 


  在拌的时候我就感觉这面肯定很对我的胃口,热干面吃到现在,主要还是味道,芝麻酱的浓度;面条是否劲道;佐料搭配的是否齐全。

 


  有些早点铺的芝麻酱在碗里干得拌不均匀,而有些又明显感觉水加多了。但“五号”的芝麻酱做的浓度适中,翻拌后,根根面条都能沾匀芝麻酱而不流滴。

 


  再看一眼配料,标配的萝卜丁妥妥的,撒上小葱,香气四溢。配上点醋以及红油,味道杠杠的。

 


  “五号”还有一点特别的是可以在热干面里加胡椒,就像很多武汉人喜欢往藕汤里放胡椒一样,婆婆的热干面里也会放一点胡椒调味。


  6:30,陆续有早锻炼的人来到“五号”。
  7:00,学生、街坊都过来买面了。
  8:00,上班族开始排队。

 


  十米长队,婆婆总是能看一眼就知道谁不要葱,谁要辣椒。“很多熟客,吃我们家热干面七八年的也有,十几年的也有,二十几年的也有。哪怕就来几次我都记得他的习惯。”婆婆讲到这个总开心的像个孩子。

 


  就在那天天亮后的一个多小时里,我就看到了三个人“赊账”。


  ——“哟,还差一块五,我克车里拿哈子。”
  ——“不用不用,随莫斯时候把都阔以撒。”


  ——“今天换了件衣服冒带钱,明天把你。”
  ——“冇得问题。”
  ……

 


  当天我们碰到了个老爷爷,二十几年都在五号吃热干面,还有专属自己的碗放在这里。就在他跟我们讲和五号的故事的时候,隔壁上班的警察叔叔路过,还对着我们丢了一句:“确实蛮好吃。”

 


  五号除了最出名的热干面,还有炸酱面、汤面、混沌、豆浆、面窝……他家的炸面窝也是我的最爱,外焦里嫩,咬一口就能嚼出米香味,饱满的一圈与松脆的中间搭配堪称完美。

 


  对了,建议你们去吃热干面都用婆婆家的碗,少用一次性的碗。为了减少污染,又让大家吃的放心,婆婆特地买的十五块一个的树脂碗,而且在装面前还会特地先用开水烫一遍,抓面的手也全戴上了手套。


  地址:汉口江岸区张自忠路五号
  营业时间:6:00-11:00(11:00前面也有可能卖完了)
  人均消费:热干面4元/二两、馄饨6元、豆丝4元、豆浆1元、面窝1元

(作者:  编辑:张竞恒